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探讨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痰瘀证候的演变规律
Investigation of Evolution Rules of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in Hyperlipidemia and Atherosclerosis by NMR-based Metabolic Profiling and Metabonomic Approaches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机构地区:[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北京100010 [2]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核磁实验室,北京100850 [3]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700
基 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7072013)
年 份:2015
卷 号:35
期 号:7
起止页码:823-833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4、CAB、CAS、CSCD、CSCD2015_2016、IC、JST、PUBMED、RCCSE、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目的根据中医方证相应理论,采用代谢组学技术探讨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痰瘀证候的演变规律。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50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二陈汤组、血府逐瘀汤组及立普妥组,每组30只。采用大鼠颈动脉针控线拴法、维生素D3注射结合高脂饲料喂饲法复制大鼠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以二陈汤、血府逐瘀汤作为药物探针,分别于造模第2、4、8周取血,进行血脂、血液流变学、组织病理学及代谢组学检测及分析。结果血脂及病理学结果显示该造模方法成功建立了大鼠高脂血症及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造模第2周,模型组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4周时达最高,8周时仍保持较高水平。二陈汤对模型早期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改善作用明显,而血府逐瘀汤则对造模后期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有较大改善。血液流变学结果显示,造模第2周,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第4周血液流变学部分指标(血浆黏度)显示异常,至8周时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均显著异常(P<0.05,P<0.01)。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二陈汤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呈逐渐增高趋势,血府逐瘀汤组则显示出逐渐下降的趋势。代谢组学结果显示,正常组与模型组之间存在代谢产物谱的显著差异。随着造模时间延长,模型组后期主要出现乙酰糖蛋白和葡萄糖含量升高,与同时检测的血脂、血流变结果相一致。造模早、中期(第2周、4周)二陈汤的作用较明显,可使部分代谢产物(胆碱、磷脂酰胆碱、甘油磷脂酰胆碱)含量明显增加,而血府逐瘀汤组与模型组一致。造模后期(第8周)血府逐瘀汤组的作用明显增强,可使代谢产物中乳酸、乙酰糖蛋白、低密度脂�
关 键 词:高脂血症 动脉粥样硬化 方证相应 痰瘀演变 代谢组学
分 类 号:R259[中西医结合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