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三种排齐方式对下切牙牙龈及牙槽嵴高度的影响比较    

Comparison of influences of different orthodontic alignment methods on gingival margin and alveolar ridge height of mandibular incisors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米晓晖[1,2] 吴勇[3,4,5]

机构地区:[1]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上海200072 [2]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生物医学及转化医学实验室,上海200072 [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上海200011 [4]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医学院上海市口腔医学研究所,上海200011 [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医学院上海市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11

出  处:《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1402175);上海市科委医学引导项目(124119a9200);上海市卫生局项目(2008Y94)

年  份:2015

卷  号:9

期  号:13

起止页码:67-70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CAS、IC、JST、RCCSE、普通刊

摘  要:目的比较常规直丝弓矫治、低摩擦力矫治及自动漂移三种排齐方式对下前牙牙龈及牙槽嵴高度的影响。方法选取下前牙拥挤患者53例,常规组22例,低摩擦力组15例,结合自动漂移组12例。在治疗前(T0)及排齐完成(T1)记录临床牙冠长度,拍摄锥束CT测量下切牙唇舌侧及近远中牙槽嵴高度,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下前牙唇倾度及垂直向位置。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数据,Duncan法分析三组样本间各指标均数变化差异。结果结合自动漂移组临床牙冠增长(0.11±0.62)mm,较其他两组变化少(P<0.01)。唇侧牙槽嵴高度三组病例在排齐后均降低(P<0.01),其中常规组降低最多,为(0.70±0.42)mm;结合自动漂移组最少,为(0.29±0.63)mm。舌侧牙槽嵴高度变化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近中及远中牙槽嵴高度常规组排齐后降低(P<0.001),其他两组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切牙唇倾度排齐后均增加,常规组增加(2.19±1.35)°,低摩擦力组增加(1.07±0.89)°,结合自动漂移组增加了(0.24±0.72)°,三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三种不同排齐方式在排齐阶段对下切牙牙龈及牙槽骨高度的影响程度不同。常规组影响最大,低摩擦力组次之,结合自动漂移组最小。建议对于牙龈退缩及牙槽嵴吸收风险较高的拥挤患者采用轻缓的排齐方式。

关 键 词:牙龈退缩 牙槽嵴吸收 排齐  自动漂移  

分 类 号:R783[口腔医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