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中国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与成因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Relevant Factors of China's Different Type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吴清[1,2] 李细归[1] 张明[3]

机构地区:[1]华中师范大学地理过程分析与模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中国湖北武汉430079 [2]海南大学旅游学院,中国海南海口570228 [3]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中国北京100875

出  处:《经济地理》

基  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CCNU15ZD001);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3086)

年  份:2015

卷  号:35

期  号:6

起止页码:175-183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4、CSSCI、CSSCI2014_2016、NSSD、RCCSE、RWSKHX、ZGKJHX、核心刊

摘  要:应用GIS空间技术分析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非遗"为集聚型分布,但区域差异明显,总体是东部多于西部,西部多于中部;其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黄河下游、环渤海及长三角地区,东部沿海和长江流域分布次之。从类型来看,其空间分布以传统戏剧和传统技艺类差异最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和传统医药类空间差异最小;京津唐、长三角和珠三角是不同类型"非遗"的高密集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沿线及黔、藏、新等省会城市周边是次级密集区。进一步分析了"非遗"分布与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相关因素的关系:有84.50%的"非遗"分布在5km河流缓冲区范围内;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平原指向性;适宜的气候是"非遗"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其分布与GDP值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东部沿海省市双高,西部和东北等省市双低;以汉族为主的"非遗"主要分布在黄河和长江中下游流域,少数民族的"非遗"成块状集中在西南、华北及东北的辽宁地区;人类活动频繁且经济文化发达的燕赵、吴越、中原和齐鲁等文化副区是"非遗"密集区。

关 键 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空间分布  地理要素 中国  

分 类 号:K903]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