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Effects of Different Straw Returning Modes on the Soil Microorganism and Enzyme Activity in Corn Field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于寒[1] 梁烜赫[2] 张玉秋[3] 孙杨[1] 吴春胜[1] 谷岩[1]

机构地区:[1]吉林农业大学作物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118 [2]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吉林长春130124 [3]吉林省辽源市农业科学院,吉林辽源136200

出  处:《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000687);吉林省科技厅自然基金项目(20140101154JC);吉林省教育厅项目(2014046);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D16B10;2012BAD04B02)

年  份:2015

卷  号:32

期  号:3

起止页码:305-311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CAB、CAS、DOAJ、IC、PROQUEST、RCCSE、ZGKJHX、普通刊

摘  要:为了探明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设置秸秆覆盖和深埋2种秸秆还田方式,研究了不同处理(秸秆覆盖于玉米长期连作土壤CT1、秸秆深埋于玉米长期连作土壤CT2、秸秆覆盖于米麦轮作土壤T1、秸秆深埋于米麦轮作土壤T2)对下茬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同的秸秆还田方式下,T1和T2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主要微生物及生理类群和土壤酶活性均高于CT1和CT2处理。(2)在玉米长期连作土壤中,秸秆深埋更能提高下茬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增加土壤细菌、放线菌、主要微生物生理类群(氨化细菌、好气性固氮菌、硝化细菌)和降低土壤真菌数量,提高土壤脲酶和转化酶活性。而在米麦轮作土壤中,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根际土壤真菌和主要微生物生理类群(氨化细菌、好气性固氮菌、硝化细菌)、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不大。在吉林省玉米长期连作种植区,秸秆深埋比秸秆覆盖更能有效改善土壤微生物结构。

关 键 词:玉米 秸秆还田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分 类 号:S18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