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机构地区:[1]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四川绵阳621010 [2]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绵阳621010 [3]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绵阳621010 [4]西南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学院,四川绵阳621010 [5]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四川绵阳621900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AF项目(11176028);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4CB846003);西南科技大学创新基金项目(14ycx038)资助
年 份:2015
卷 号:35
期 号:4
起止页码:1010-1014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14、CAS、CSCD、CSCD2015_2016、EI(收录号:20152300905219)、IC、INSPEC、JST、PUBMED、RCCSE、RSC、SCI(收录号:WOS:000352926900029)、SCI-EXPANDED(收录号:WOS:000352926900029)、SCIE、SCOPUS、WOS、ZGKJHX、核心刊
摘 要:采用耐辐射奇球菌活体为生物吸附剂,进行了对水溶液中放射性核素铀的批量吸附实验。主要研究了溶液pH、初始铀浓度对吸附放射性核素铀效果的影响,并通过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等手段分析了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在pH 5,c0=100mg·L-1时其吸附效果最佳,而最大饱和吸附量qmax为240mgU·g-1。结合扫描电镜与能谱分析结果认为,耐辐射奇球菌表面附着了大量的含铀片状结晶物,并且其吸附过程主要以离子交换或表面络合的方式吸附铀。比较吸附铀前后菌体红外光谱图和红外分峰图发现,耐辐射奇球菌吸附铀后的整体谱形有了一定的变化,特别是蛋白质中酰胺基团、羟基、羧基以及磷酸基团等活性基团可能参与了吸附过程,并且在906cm-1处出现了一个新的峰,此峰为UO2+2的伸缩振动峰。可见,利用具有抗辐射特性的耐辐射奇球菌为生物吸附剂,以期在放射性环境中对放射性核素铀的吸附具有一定的潜在途径。
关 键 词:耐辐射奇球菌 活菌体 放射性核素铀 吸附机理 红外分峰
分 类 号:Q939.3]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