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不同机栽方式下杂交稻产量及其形成特征比较  ( EI收录)  

Yield and its formation of hybrid rice under different mechanical transplanted methods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张军[1,2] 王兴龙[1] 石广跃[1] 米长生[3] 郭保卫[2] 李必忠[1] 方书亮[1] 陆海空[3] 刘忠红[1] 张永进[1] 庚跃东[1]

机构地区:[1]淮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淮安223001 [2]扬州大学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扬州225009 [3]盱眙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盱眙211700

出  处:《农业工程学报》

基  金: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SXGC(2014)137];江苏省区域现代农业与环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面上项目(HSXT209);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303102);淮安市农业科技支撑计划项目(HAN2014016)

年  份:2015

卷  号:31

期  号:10

起止页码:84-91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14、CAB、CAS、CSA、CSA-PROQEUST、CSCD、CSCD2015_2016、EI(收录号:20152600966707)、FSTA、JST、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为寻求能够更好发挥杂交水稻产量潜力的机栽方式,解决好现有机插杂交水稻秧苗素质弱、盘根难、大田移栽漏穴率高等难题,以甬优2640、Y两优1号为材料,设置钵苗、毯状大苗、常规毯苗3种机栽方式,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系统比较研究了其产量差异及其形成。结果表明,钵苗和毯状大苗产量极显著高于常规毯苗(P<0.01),甬优2640和Y两优1号钵苗实际产量分别高20.70%和20.81%,毯状大苗分别高12.26%和12.94%。钵苗机插由于采用壮秧带土移栽,几无缓苗期,群体茎蘖消长平稳,群体高峰苗数分别为最终穗数的1.2和1.3倍,最终成穗率80%左右,生育中、后期光合系统配置优,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高,抽穗至成熟期物质积累量和积累比例高,单茎物质输出与转运协调性好,最终实际产量最高。毯状大苗机插方式可培育35 d左右秧龄壮秧,带大蘖移栽,但秧苗返青活棵后,由于低位无效分蘖少,高峰苗数显著少于常规毯苗机插(P<0.05),为最终穗数的1.4倍左右,最终成穗率70%左右,生育中后期光合系统配置优于常规毯苗机插稻,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等群体指标虽不及钵苗但明显优于常规毯苗,最终毯状大苗实产极显著高于常规毯苗(P<0.01)。该文为发展机插杂交稻提供了参考。

关 键 词:机械化 种植  农作物 杂交稻 机栽方式  产量  群体指标  

分 类 号:S233.7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