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碧利斯”(0604)暴雨过程不同类型降水云微物理特征分析    

Cloud Mic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Precipitation Types in Bilis(0604) Torrential Rainfall Events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汪亚萍[1,2] 崔晓鹏[1] 任晨平[3] 余晖[4]

机构地区:[1]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重点实验室 [2]中国科学院大学 [3]中国人民解放军94754部队气象台 [4]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

出  处:《大气科学》

基  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5CB452804;2009CB4215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5056;上海台风研究基金课题项目2013ST01

年  份:2015

卷  号:39

期  号:3

起止页码:548-558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4、CSA-PROQEUST、CSCD、CSCD2015_2016、IC、INSPEC、JST、RCCSE、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本文利用"碧利斯"(0604)暴雨增幅过程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资料,将降水分成对流降水和层云降水,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降水云微物理特征和过程的差异,探讨了不同类型降水对暴雨增幅的贡献,结果指出:(1)暴雨增幅前,降水基本为层云降水,对流降水只存在于零星的几个小区域,暴雨增幅发生时段,对流降水所占比例较暴雨增幅前有显著增加,平均降水强度达层云降水强度的3倍多。(2)暴雨增幅时段,云系发展更加旺盛,云中各种水凝物含量较增幅前明显增加,其中,对流和层云降水区云中水凝物含量均有一定程度增长,但对流降水区增加更显著;而无论增幅前还是增幅时段,对流降水区云中水凝物含量均要明显大于层云降水区,并且两者的这种差异随着地面降水强度的增强而增大。(3)暴雨增幅前后,对流降水区雨滴的两个主要来源最终均可以追踪到云水,通过云水与大的液相粒子(雨滴)和大的固相粒子(雪)之间、以及大的固相粒子(雪和霰)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转化,造成雨滴增长,并最终形成地面降水,而层云降水区中与雨滴形成相关的上述主要云微物理过程明显变弱,但层云降水区中暴雨增幅时段的上述过程又要强于增幅前,说明层云降水对暴雨增幅也有一定贡献。

关 键 词:台风暴雨  对流降水 层云降水 云微物理

分 类 号:P444[大气科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