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历史时期伊犁河谷文化遗址时空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sites and an analysis of their driving forces in the Ili River Valley in historical periods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王芳[1,2] 张小雷[1] 杨兆萍[1] 栾福明[3] 熊黑钢[4] 王昭国[1,2] 时卉[1,2]

机构地区:[1]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11 [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3]丽水学院商学院,丽水323000 [4]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100083

出  处:《地理学报》

基  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H48F01);中国科学院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计划(2013T2Z0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1165,41301204)~~

年  份:2015

卷  号:70

期  号:5

起止页码:796-808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14、CSA-PROQEUST、CSCD、CSCD2015_2016、JST、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运用Arc GIS软件对伊犁河谷文化遗址时空分布进行分析,探讨了遗址时空演变特征与人文历史、自然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①从夏—西周到清—近现代6个时期中,遗址数量及在总数中的比重、出现频率呈倒"V"型变化,从萌芽阶段到巅峰阶段,至衰落阶段。②遗址的空间分布格局由前3个时期的"东高西低"转变为后3个时期的"西高东低",人类活动空间重心发生了转移。③遗址主要分布在1~5级坡度上,其比重由春秋—秦时期的75%增至清—近现代时期的93.75%;而遗址集中分布高程则由春秋—秦和西汉—南北朝时期的4~8级转移到后3个时期的1~4级,且其数量表现出明显的从高海拔的山地丘陵向低海拔平原、从高坡度向低坡度转移。④研究区遗址演变模式与典型干旱区遗址迁移模式相反,表现为特殊的"中上游→下游"迁移的"湿润模式"。⑤研究区文化遗址分布、时空演变受政治、经济、生产力等人文因素和地貌、海拔、坡度、气候等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由于其气候湿润,水资源丰富,虽然遗址分布和演变表现出一定的河谷谷地、阶地、平原、水资源等"自然因素"指向性规律,但更突出表现为生产力水平、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商贸交通等"人文力量"指向性规律,这一点在中后期表现得更为明显。

关 键 词:伊犁河谷 历史时期 文化遗址 时空分布  驱动力

分 类 号:K878]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