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2000-2013年中国南部近海赤潮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Outbreak Frequency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Red Tides in Nearshore Water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from 2000 to 2013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机构地区:[1]天津农学院水产学院天津市水产生态及养殖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4
基 金: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研究计划重点项目(13JCZDJC29300);天津农学院科学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3NO.8)
年 份:2015
卷 号:36
期 号:3
起止页码:31-37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4、CSCD、CSCD_E2015_2016、ZGKJHX、核心刊
摘 要:利用历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灾害公报、南海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以及相关统计数据,以2000-2013年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发生的赤潮事件为对象,研究了中国南部近海赤潮发生的时空动态、赤潮生物的生态演替以及与温度、营养盐、地理水文要素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ENSO)的关联。结果表明:(1)时间分布上,赤潮高发期为2月和8月,9月和12月发生频次较低;(2)空间分布上,赤潮集中发生在珠江口以及大鹏湾、大亚湾、深圳湾3个海湾,汕头港、汕尾港、湛江港以及涠洲岛、硇洲岛附近也是赤潮频发海域;(3)引发赤潮的生物共检出31种,包括甲藻20种、硅藻5种、金藻2种、蓝藻2种、黄藻1种、原生动物1种,共检出149次,其中以金藻门的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甲藻门的锥状施克里普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红色赤潮藻(Akashiwo sanguinea)以及硅藻门的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出现次数较多;(4)赤潮生物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演替现象,温度和营养盐结构对赤潮爆发及其优势种演替起关键作用,高通量的陆源污染物与弱化的水动力相互叠加为诱发赤潮提供了条件,而厄尔尼诺效应强度与赤潮发生面积呈显著正相关(P<0.05)。
关 键 词:赤潮 时空分布 季节演替 影响因素
分 类 号:Q178.5]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