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与趋同性    

Regional Difference and Convergen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evel in China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成金华[1,2] 李悦[1,2,3] 陈军[4]

机构地区:[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4 [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3]国土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101149 [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出  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的区域差异和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研究"(编号:11&ZD040);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我国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编号:11BKS045);"我国生态文明区域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编号:12CKS022)

年  份:2015

卷  号:25

期  号:5

起止页码:1-9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4、CSCD、CSCD2015_2016、CSSCI、CSSCI2014_2016、JST、NSSD、RCCSE、RWSKHX、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从国土空间优化布局、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四方面构建了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动态因子分析法计算得出了我国31个省份2003-2012年的静态得分和动态综合得分,以各省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测算结果作为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对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空间分布及演化格局进行了分析。生态文明发展指数测算结果显示,各省份得分在-0.36-0.84之间,以广东省最优,西藏最差;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动态综合得分分别为0.43,0.03和-0.18,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呈现由沿海向内陆逐步递减的基本格局。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2003-2012年全局Moran’s I值显著为正(取值范围在0.234-0.276之间),表明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局域空间自相关显示,超过80%的省份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其中"H-H"集聚区主要分布于东部的京津和长三角地区,"L-L"集聚区主要分布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且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原有的极化区域正在逐步削弱,地区间的差距正在不断减小。通过各地区生态文明发展趋势的收敛性分析可以看出,全国呈现平稳收敛的发展趋势,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收敛较为显著。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同时加强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交流合作,强化区域协同发展,保证东部地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持续稳定提升,以发挥其辐射作用,带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关 键 词:生态文明 发展水平  动态因子分析  空间自相关 收敛性分析

分 类 号:F205]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