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长江中下游小麦品种根系改良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Genetic Improvement of Root Growth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Grain Yield of Wheat Cultivars in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River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田中伟[1] 樊永惠[1] 殷美[1] 王方瑞[1] 蔡剑[1] 姜东[1] 戴廷波[1]

机构地区:[1]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生产管理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5

出  处:《作物学报》

基  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BAD07B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471443);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K20140705);南京农业大学青年科技创新基金项目(KJ2013004)资助

年  份:2015

卷  号:41

期  号:4

起止页码:613-622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14、CAB、CAS、CSA、CSA-PROQEUST、CSCD、CSCD2015_2016、EBSCO、FSTA、IC、JST、RCCSE、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为探明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根系改良特征对氮肥的响应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从而为高产品种选育及根冠构型建成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长江中下游不同年代大面积推广的代表性小麦品种南大2419、扬麦1号、扬麦158和扬麦16为材料,采用大田和盆栽试验,研究了3个施氮水平(纯氮0、225和300kghm^-2)下小麦根系形态与生理特性的差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籽粒产量随品种育成年代推进逐步增加,现代品种对施氮的响应较早期品种大。现代小麦品种拔节至开花阶段根系干物质积累量和生长速率显著高于早期品种,而播种至拔节期早期品种的根系生长在无氮条件下具有较强的生长优势。小麦根系总根长、表面积、根体积、0~60cm土层根重密度、根系活力和SOD活性随品种育成年代逐步提高,而MDA含量显著降低。增施氮肥促进了不同年代品种根系生长,但现代品种增幅较早期品种大,说明品种改良提高了小麦根系对氮肥的响应。籽粒产量与开花期根系总根长、表面积、根系生物量和O~60cm根重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增加根系与土壤接触面积和高氮适应性、提高根系生理活性、延缓根系衰老是长江中下游小麦品种演变的重要特征也是高产高效栽培调控的重要目标。

关 键 词:小麦 品种改良  根系形态 籽粒产量 氮肥响应  

分 类 号:S512.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