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灌溉方式与种植密度对寒地水稻产量及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  ( EI收录)  

Effects of irrigation methods and rice planting densities on yield and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matter production in cold area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赵黎明[1,2] 李明[1] 郑殿峰[3] 顾春梅[2] 那永光[2] 解保胜[2]

机构地区:[1]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哈尔滨150030 [2]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佳木斯154007 [3]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大庆163319

出  处:《农业工程学报》

基  金: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东北突发性灾害及其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2012BAD20B0402);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东北寒地稻区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201303102)

年  份:2015

卷  号:31

期  号:6

起止页码:159-169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14、CAB、CAS、CSA、CSA-PROQEUST、CSCD、CSCD2015_2016、EI(收录号:20151700790316)、FSTA、IC、JST、PROQUEST、RCCSE、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该研究旨在探讨灌溉方式与密度对水稻产量和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及其互作效应,这对指导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有重要意义。试验在大田条件下,以垦稻24为试验材料,设置重干湿交替灌溉(W1)、轻干湿交替灌溉(W2)和浅水灌溉(W3)3种灌溉处理及行株距为30 cm×10 cm(D1)、30 cm×12 cm(D2)和30 cm×14 cm(D3)3种密度水平,分析水密处理对寒地水稻产量形成和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灌溉方式下,对干物质积累、光合物质生产、产量构成及产量的整体作用效果表现为W2〉W3〉W1,其中W2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加了水稻千粒重和结实率,实际产量较W3和W1处理增幅分别为5.05%和27.89%;W2处理有效的控制了无效分蘖,明显提高成穗率,降低植株高度和倒3、4节间长度,但叶片生长速度慢于W3处理。各密度水平下,对抽穗后生物产量、茎鞘干物质运转以及最终籽粒产量的作用效果均以D2处理最佳;而D3处理的叶片生长快于D2和D1处理,并伴有增叶出现。灌溉方式与密度交互作用下,各水密处理对寒地水稻叶龄值、茎蘖数、成穗率、抽穗期粒叶比、干物质积累量、抽穗后茎鞘干物质转运和光合物质生产、产量构成及产量的影响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互作效应,以轻干湿交替灌溉方式与行株距30 cm×10 cm密度组合(W2D1)效果最佳,与其它处理相比,实现了5.0-8.5%产量增幅,该处理组合的增产途径是粒叶比高,叶面积指数高,光合物质积累多,形成高质量群体;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量大,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高,光合物质生产能力强,茎鞘物质输出与转运合理,具有较高的有效穗数、高结实率和高千粒重,最终籽粒产量高。综合分析表明,轻干湿交替灌溉方式与行株距30 cm×10 cm密度组合模式合模式更适合在目前寒地水稻高产、高效栽培中应用。

关 键 词:灌溉 光合  密度  寒地水稻 产量  物质生产特性

分 类 号:S51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