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中国构造-地层大区划分新方案  ( EI收录)  

New Division of Tectonic-Strata Superregion in China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张克信[1,2] 潘桂棠[3] 何卫红[1,4] 肖庆辉[5] 徐亚东[1,4] 张智勇[5] 陆松年[6] 邓晋福[7] 冯益民[8] 李锦轶[9] 赵小明[10] 邢光福[11] 王永和[8] 尹福光[3] 郝国杰[6] 张长捷[12] 张进[9] 龚一鸣[1,4]

机构地区:[1]中国地质大学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 [2]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4 [3]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82 [4]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5]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100037 [6]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300170 [7]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 [8]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54 [9]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 [10]武汉地质矿产研究所,湖北武汉430223 [11]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6 [12]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2

出  处:《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基  金: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Nos.12120113012500;1212011220529;12120114001301;12120113023200)

年  份:2015

卷  号:40

期  号:2

起止页码:206-233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14、CAS、CSA、CSA-PROQEUST、CSCD、CSCD2015_2016、EI(收录号:20151000618195)、GEOREFPREVIEWDATABASE、IC、INSPEC、JST、PA、PROQUEST、SCOPUS、WOS、ZGKJHX、ZR、核心刊

摘  要:中国大陆是由泛华夏陆块群、劳亚和冈瓦纳2个大陆边缘、3个大洋(古亚洲洋、特提斯洋和太平洋)洋陆转换逐渐集合长大而成的.在中国大陆增生过程中,经历了多个大洋岩石圈板块构造向大陆岩石圈构造转换、增生、碰撞聚集,形成了以华北、塔里木、扬子为核心的3个陆块(地台)区、8个造山系(阿尔泰-兴蒙、天山-准噶尔-北山、秦-祁-昆、羌塘-三江、冈底斯、喜马拉雅、华夏、台东)镶嵌组成的复式大陆.在造山系中,还包含了大洋消亡、陆陆碰撞形成的6个对接带(额尔齐斯-西拉木伦、南天山、宽坪-佛子岭、班公湖-双湖-怒江-昌宁-孟连、雅鲁藏布、江绍-郴州-钦防).根据中国大陆的上述地史演化特点,提出按陆块区(地台区)、造山带区和对接带区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大地构造演化阶段、造山带区洋-陆转化时间、生物古地理区系、地层类型与地层序列等9条原则进行全国构造-地层大区综合区划新方案.上述3大陆块区、6大对接带和8大造山系构成了中国大陆的17个构造-地层大区.

关 键 词:陆块 造山系  对接带  地层序列 构造-地层大区  地层学

分 类 号:P54]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