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小兴安岭7种典型林型林分生物量碳密度与固碳能力    

Biomass carbon density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capacity in seven typical forest types of the Xiaoxing'an Mountains, China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胡海清[1] 罗碧珍[1] 魏书精[1,2,3] 魏书威[4] 孙龙[1] 罗斯生[1] 马洪斌[1]

机构地区:[1]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哈尔滨150040 [2]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3]广西建筑新能源与节能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541004 [4]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兰州730050

出  处:《植物生态学报》

基  金:黑龙江省博士后基金(LBH-Z13012);广西自然科学基金(2014GXNSFBA118108);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重大专项(20140440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D37B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08244和31070544);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GA09B201-06);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1CB403203);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0-04003-6)

年  份:2015

卷  号:39

期  号:2

起止页码:140-158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4、BIOSISPREVIEWS、CAB、CAS、CSCD、CSCD2015_2016、DOAJ、IC、JST、RCCSE、SCOPUS、WOS、ZGKJHX、核心刊

摘  要:森林生物碳储量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小兴安岭7种典型林型为研究对象,通过外业样地调查与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林分尺度对林分生物量与碳密度进行计量,分析了林分生物碳储量的空间分配格局,并对林分年固碳能力与碳汇潜力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小兴安岭不同林型从幼龄林到成熟林的乔木层碳密度增长速率为: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林>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林>云冷杉(Picea-Abies)林>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林>山杨(Populus davidiana)林>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7种典型林型不同龄组(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林分生物量碳密度分别为:红松林31.4、74.7、118.4和130.2 t·hm–2;兴安落叶松林28.9、44.3、74.2和113.3 t·hm–2;樟子松林22.8、52.0、71.1和92.6 t·hm–2;云冷杉林23.1、44.1、77.6和130.3 t·hm–2;白桦林18.8、35.3、66.6和88.5 t·hm–2;蒙古栎林25.0、20.0、47.5和68.9 t·hm–2;山杨林19.8、28.7、43.7和76.6 t·hm–2。红松林、兴安落叶松林、樟子松林和蒙古栎林在幼龄林时林分年固碳量较高,其他林型在成熟林时林分年固碳量较高。7种典型林型不同龄组的林分生物量碳密度均随林龄增长而增加,但不同林型的碳汇功能存在差异,同一林型不同林龄的生物量碳密度增幅差异也较大。林分年固碳量在0.4–2.8 t·hm–2之间,碳汇能力较强、碳汇潜力较大。尤其是小兴安岭目前林分质量较差,幼龄林和中龄林所占的比重较大,具有较大的碳汇潜力。研究结果可为森林经营管理及碳汇功能评价提供参考。

关 键 词:林分生物量 碳密度 固碳能力 年固碳量  碳汇管理路径  小兴安岭  

分 类 号:S718.5[林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