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从主体性、主体间性到他者性——教学交往的范式转型    

From Subjectivity,Intersubjectivity to Otherness——The Paradigm Transform of Teaching Interactivity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刘要悟[1] 柴楠[2]

机构地区:[1]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出  处:《教育研究》

基  金: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为他人负责的教学--教学交往范式的历史变迁及其在当代的伦理转向"(项目批准号:2014SJB8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年  份:2015

卷  号:36

期  号:2

起止页码:102-109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4、CSSCI、CSSCI2014_2016、NSSD、RCCSE、RDFYBKZL(收录号:585972)、RWSKHX、SKJJZZ、ZGKJHX、核心刊

摘  要:教学交往先后经历了主体性、主体间性和他者性三种不同的范式。主体性范式通过主体性原则实现主体在教学交往中的支配性地位,但却导致了自我中心化倾向,同时也呈现出交往的知识论特征;主体间性的教学交往范式力图避免主体性范式面临的困境,使交往双方在民主、参与、合作中达成彼此的理解,然而理解却并不能保证接受,而且主体间性在面对情感和价值内容时表现出的无奈也使其成为一种在想象中构建的乌托邦式的交往世界;教学交往的他者转向使同一性哲学的认识主体得以解构,从而确保了交往中他者的他性。他者性教学交往是为了他者并对他者承担责任的交往,它通过重建主体性最终得以完成。

关 键 词:教学交往 主体性 主体间性 他者性  

分 类 号:G424]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