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华南前汛期广东暴雨分区动力特征及特大暴雨分析    

Dynamics characteristics of rainstorm divis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analysis of a severe rainstorm process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王坚红[1] 徐碧裕[1,2] 刘刚[1] 徐安高[2]

机构地区:[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南京210044 [2]江门市气象局,广东江门529030

出  处:《气象与环境学报》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276033);南京气象雷达开放实验室研究基金(BJG201105);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12BAH05B01);气象公益性行业专项(201206068);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江苏气候变化评估(CCSF201318);江苏科技支撑项目(BE2012774;BE2014729);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共同资助

年  份:2014

卷  号:30

期  号:6

起止页码:43-51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JST、ZGKJHX、普通刊

摘  要:利用2009—2013年中国华南地区72个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REOF方法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华南前汛期(4—6月)暴雨时空特征。结果表明:暴雨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34.6%,年平均暴雨日数为170 d以上。REOF方法分析获得华南前汛期5个暴雨模态区,其中广东两个模态区中心荷载强于其余3个区,降雨更多,雨强更大。合成分析显示,广东北部暴雨区受西风带系统影响为主,暴雨中尺度系统为气旋及变形场锋生。沿海暴雨区受副热带系统控制为主,中尺度系统主要为低空急流、输送气旋式切变和旋转涡度及低空速度辐合,并提供来自海上的充沛水汽,造成沿海区暴雨远强于北部区。近5 a前汛期广东24 h累积降水量大于200 mm的大暴雨有14次,均发生在沿海暴雨模态区。两个模态区暴雨机制分别为西风带中尺度低值系统变形场锋生降水和副热带系统暖区登陆地形作用降水。海温SST方面,沿海暴雨区环境较北部暴雨区具有更大平均水汽潜热量,含更充沛水汽。而感热场反映沿海暴雨区从下垫面吸收更多热能量,更有利于不稳定暴雨过程维持与加强。对2010年6月9—12日广东沿海上川岛持续性特大暴雨分析显示,东北阻塞高压强盛与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进强势配置,水汽通道和水汽通量散度辐合异常强盛,湿位涡湿正压项和湿斜压项均构成有利于垂直涡度增长环境,这些因子维持了特大暴雨过程。

关 键 词:华南前汛期 合成分析  特大暴雨 湿热动力特征  

分 类 号:P458.121.1[大气科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