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浑太河上游流域河岸缓冲区景观格局对水质的影响    

Impact of Landscape Pattern of Riparian Buffers on Water Quality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Huntai River Basin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李艳利[1,2] 李艳粉[3] 徐宗学[2] 关中美[1]

机构地区:[1]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河南焦作454000 [2]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 [3]焦作大学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河南焦作454000

出  处:《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401029);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4B170015);河南理工大学博士基金(72103/001/009)

年  份:2015

卷  号:31

期  号:1

起止页码:59-68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4、BIOSISPREVIEWS、CAB、CAS、CSCD、CSCD2015_2016、GEOBASE、IC、JST、RCCSE、RWSKHX、SCOPUS、WOS、ZGKJHX、核心刊

摘  要:以浑太河上游流域31个采样点上游水系为中心,生成5种尺度的河岸缓冲区,采用Fragstats软件计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上的8个景观指数。分别从景观数量组成和景观空间格局2个方面,采用空间分析、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识别不同宽度河岸缓冲区景观格局与水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景观格局在不同宽度缓冲区内对河流水质具有不同的效应。300 m宽度河岸缓冲区景观格局具有最大的水质空间分异解释能力,可解释48.5%的水质变异。对于50和100 m宽度河岸缓冲区,景观数量组成指标较景观空间格局指标对水质空间分异的解释能力强,景观数量组成指标分别解释水质空间分异的16%和18%,景观空间格局指标分别解释水质空间分异的11%和6%。其中,旱地的解释能力最强,分别为13%和12%,因为≤100 m宽度河岸缓冲区内旱地是优势景观类型。对于300、500和1 000 m宽度河岸缓冲区,景观空间格局指标较景观数量组成指标对水质空间分异的解释能力强,景观空间格局指标可分别解释水质空间分异的25%、20%和23%,景观数量组成指标分别解释水质空间分异的10%、11.3%和14.3%。当缓冲区宽度≥300 m时,景观空间格局指标对水质的解释能力随缓冲区宽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强,解释能力显著的景观空间格局指标包括景观尺度上的斑块密度、蔓延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以及类型水平上的林地破碎度指数。

关 键 词:景观格局  空间尺度  水质 河岸缓冲区  浑太河流域  

分 类 号:X144]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