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黄土区苜蓿人工草地群落生态与生产功能演替    

Ecological and productive succession process of a cultivated alfalfa grassland community on Loess Plateau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王书转[1,2] 郝明德[1] 普琼[3] 吴振海[4]

机构地区:[1]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凌712100 [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39 [3]西藏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西藏拉萨850000 [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出  处:《草业学报》

基  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2011BAD31B01);宁夏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项目(NTKJ-2013-03(1))资助

年  份:2014

卷  号:23

期  号:6

起止页码:1-10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1、CAB、CSCD、CSCD2013_2014、IC、JST、RCCSE、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对黄土区苜蓿人工草地群落31年时间序列生态和生产功能演替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人工草地群落生态功能越来越趋向于天然草地。生态功能随群落结构变化显著,其变化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演替阶段,即2-6龄紫花苜蓿草地阶段、6-31龄苜蓿人工草地向长芒草天然草地演替的过渡阶段、31龄之后的长芒草次生天然草地阶段;苜蓿种群在6龄后开始退化演替,其重要值、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逐渐减小,群落结构趋向于复杂化,生态稳定性相对增大,群落演替逐步向天然植被演化。2)苜蓿人工草地群落生产功能呈"倒V"型变化趋势。群落生产力随演替年限延长先增大后减少,6龄苜蓿草地的年生物量最大,之后,年生物量逐渐下降。年生物量与苜蓿种群重要值相关系数最高,与多样性指数的直接通径系数最高,多样性指数和年生物量二者之间的相关性随人工草地生长年限延长呈"倒V"型变化趋势,6龄苜蓿人工草地二者相关性最高,成为人工草地"生产"和"生态"功能的转折点。3)可通过灭杂、施肥、有效利用水分和探索适宜栽培种植方式来遏止人工草地向"生态稳定性"天然草地恢复的趋势,延缓其"生产稳定性",以保持人工草地的生产、生态可持续。

关 键 词:黄土区 苜蓿人工草地  群落演替 生态稳定性  生产稳定性  

分 类 号:S812[草学类] Q948.15]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