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不同活性组分储量及分配的影响
Effect of straw-returning on the storage and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active fraction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机构地区:[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2]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3]农业部西北植物营养与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
基 金:"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D14B11;2007BAD89B16)资助
年 份:2014
卷 号:25
期 号:12
起止页码:3491-3498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11、BIOSISPREVIEWS、CAS、CSCD、CSCD2013_2014、EMBASE、GEOBASE、IC、JST、PUBMED、RCCSE、SCOPUS、WOS、ZGKJHX、ZR、核心刊
摘 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和矿物结合有机碳(MOC)储量及其在总有机碳(TOC)中的分配比例.结果表明:相对于翻压还田(WR),小麦秸秆覆盖还田(WM)0~20 cm耕层TOC和MOC储量显著降低,降幅为4.1%和9.7%,DOC和POC储量显著提高,增幅为207.7%和11.9%;20~40 cm犁底层TOC和POC储量显著提高.玉米秸秆覆盖还田(MM)与MR相比,犁底层TOC和MOC储量显著提高,增幅为13.6%和14.6%.小麦-玉米秸秆均覆盖还田(WM-MM)相对于均翻压还田(WR-MR),耕层TOC和MOC储量显著降低,降幅为8.5%和10.3%.玉米秸秆还田耕层TOC和POC储量显著高于小麦秸秆还田.与对照(秸秆不还田)相比,6种还田模式耕层TOC储量增幅为5.2%~18.0%,差异达显著水平;除WM和MM模式外,犁底层TOC储量显著降低(降幅8.0%~11.5%).6种还田模式下土壤耕层DOC储量及DOC/TOC比值显著降低,在WM和WM-MM还田模式下耕层POC储量显著提高、POC/TOC比值增大,WR模式的耕层MOC储量显著提高、MOC/TOC比值增大,其余3种模式耕层POC和MOC储量均显著提高.秸秆覆盖还田有利于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积累,翻压还田有利于较稳定性有机碳组分积累.在提高关中地区农田TOC储量方面,玉米秸秆还田好于小麦秸秆还田、小麦-玉米秸秆翻压还田好于覆盖还田.
关 键 词:秸秆还田 有机碳储量 总有机碳 溶解性有机碳 颗粒有机碳 矿物结合有机碳
分 类 号:S153] S343]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