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页岩纳米孔隙研究新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in Shale Nanopores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张盼盼[1,2] 刘小平[1,2] 王雅杰[3] 孙雪娇[4]

机构地区:[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 [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 [3]中石油大港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300280 [4]中石油大港油田分公司第五采油厂,天津300280

出  处:《地球科学进展》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湖相未熟-低熟页岩油形成与聚集机理"(编号:41372144)资助

年  份:2014

卷  号:29

期  号:11

起止页码:1242-1249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1、CAS、CSCD、CSCD2013_2014、JST、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随着页岩油气勘探的兴起及近年来北美地区页岩油气开发取得的巨大成功,含气页岩储层的孔隙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页岩储层不同于常规储层,其以纳米孔隙为主,无法用常规储层孔隙研究方法进行表征和评价。对目前国内外含气页岩孔隙分类及孔隙表征方法进行了综述,从定性及定量的角度对表征方法进行归类和总结,指出了各类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范围。定性表征方法主要是利用聚焦离子束扫描电子显微镜、高分辨率的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宽离子束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等电子显微成像分析技术及Nano-CT技术等直观描述页岩孔隙的几何形态、连通性和充填情况等;定量表征方法是利用气体吸附法、压汞实验、小角散射及核磁共振等技术定量分析页岩孔径大小及分布、比表面积等。进一步探讨了含气页岩纳米孔隙发育演化的控制因素以及纳米孔隙对页岩气聚集的影响。展望未来,在页岩纳米孔隙结构表征技术方面,应不断提高实验精度和效率,定性与定量表征相结合,改进三维成像技术;在页岩纳米孔隙储层评价研究方面,纳米孔隙发育演化的控制因素、纳米孔隙储层的储气及产气能力、陆相非均质页岩纳米孔隙的表征与评价是关注的重点领域。

关 键 词:页岩 孔隙分类  表征方法  发育演化 页岩气聚集  

分 类 号:P618.12]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