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非正式制度与农户亲环境行为——以农户秸秆处理行为为例    

Informal Institutions and Farmers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As An Example of the Farmers' Straw Processing Behavior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郭利京[1] 赵瑾[2]

机构地区:[1]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2]安徽科技学院管理学院,安徽凤阳233100

出  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农业产业体系和农产品消费模式研究"(编号:10ZD&03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纵向关联产业视角下猪肉价格形成与传递机制研究"(编号:71303002);安徽财经大学2013年校级科研项目"低碳经济背景下安徽农村秸秆资源化处理研究"(编号:ACKY1339)

年  份:2014

卷  号:24

期  号:11

起止页码:69-75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1、CSSCI、CSSCI2014_2016、JST、NSSD、RCCSE、RWSKHX、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与环境问题相关的挑战,构建亲环境行为的非正式制度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命题。农户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实施亲环境农业的主体,亲环境农业政策最终要落实到改变农户经营意愿和提高农户亲环境农业行为上来,才能达到改善农业环境的目的。文章使用通径分析方法,基于江苏、安徽农业主产区9个产粮大县796个样本农户的调查数据,在系统梳理非正式制度与亲环境行为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全面的研究问题和假设。得出如下研究结论:⑴不同类型的非正式制度与农户亲环境行为之间存在多样化的理论联系,而不仅是递进式、间接地影响农户亲环境行为。⑵农户搭便车行为与对同伴亲环境行为高度怀疑之间相互强化构成了亲环境行为的一种社会性心理;⑶秸秆焚烧政策、查处力度和产业化水平等既可以直接影响亲环境行为,又可以激励或阻碍非正式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基于此,文章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公开与透明秸秆利用信息,提高农户主观约束意识和亲环境行为;第二,重视秸秆禁烧政策执行中的补贴机制,解决个人约束和主观约束中存在的不利局面;第三,调整非正式制度宣传定位,在宣传中应该更多地基于农户的不信任和猜忌心理入手;第四,提高查获率和加重处罚程度,解决农户搭便车行为;第五,促进秸秆产业发展,是秸秆禁烧政策执行中应该着力改进的重点领域。

关 键 词:非正式制度 农户 亲环境行为  秸秆处理

分 类 号:F062.6]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