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溃疡性结肠炎的微生态学改变及双歧杆菌的治疗作用研究    

Micro-ecological Changes of Ulcerative Colitis and Effect of Bacillus Bifidus on It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邱春雷[1] 严红[2] 吴雄健[3] 刘洪荣[4]

机构地区:[1]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江西省吉安市343000 [2]井冈山大学临床医学院内科系 [3]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 [4]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

出  处:《中国全科医学》

年  份:2014

卷  号:17

期  号:26

起止页码:3077-3082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1、CAS、CSCD、CSCD_E2013_2014、IC、JST、RCCSE、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目的检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AUC)和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RUC)患者粪便菌群,观察其微生态学改变及双歧杆菌对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作用,探讨UC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3年3月在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就诊或住院AUC患者64例(AUC组)和RUC患者71例(RUC组),另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健康者30例(对照组),收集其新鲜粪便,利用引物设计软件Primer Premier 5.0设计肠道菌群16SrDNA基因特异性PCR引物,分析肠道菌群变化。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AUC组患者分为AUC1组32例和AUC2组32例,RUC组分为RUC1组36例和RUC2组35例;AUC1组和RUC1组患者口服诺氟沙星胶囊(氟哌酸胶囊),3粒/次,2次/d;AUC2组和RUC2组口服双歧杆菌活菌胶囊(丽珠肠乐胶囊),2粒/次,3次/d。4个亚组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同时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1.0 g/次,4次/d。检测各组受试者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和线粒体膜蛋白(Apo-2.7)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UC组和RUC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球形梭菌、柔嫩梭菌、普拉梭菌及总细菌菌落数减少(P<0.05),大肠埃希菌、肠球菌菌落数增加(P<0.05);与RUC组相比,AUC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菌落数减少(P<0.05),大肠埃希菌菌落数增加(P<0.05)。4个亚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AUC2组、RUC2组临床疗效和组织学疗效分别优于AUC1组、RUC1组(P<0.05);且治疗后AUC2组、RUC2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菌落数分别较AUC1组、RUC1组增加,大肠埃希菌菌落数分别较AUC1组、RUC1组减少(P<0.05)。对照组与AUC1组、RUC1组sIgA、Apo-2.7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UC2组sIgA含量高于AUC1组,Apo-2.7含量低于AUC1组(P<0.05);RUC2组sIgA含量高于RUC1组,Apo-2.7含量低于RUC1组(P<0.05)。结论 UC患者肠道共生菌数量减少,条件致病菌数量增加,双歧杆菌活菌制剂治疗UC疗效显著,UC发病可能与机体菌群失调、肠道免疫功能�

关 键 词:结肠炎,溃疡性  双歧杆菌 免疫球蛋白A,分泌  线粒体膜转运蛋白类  微生态学

分 类 号:R37] R574.621[基础医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