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阳明与阳明后学的“良知”概念——从耿宁《论王阳明“良知”概念的演变及其双义性》谈起    

The Concept of “Liang Zhi” in Wang Yang-Ming's Theory and Yang-ming School: An Inquiry on Iso Kern'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Ambiguity of Wang Yang-Ming's Concept of “Liang Zhi”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林月惠[1]

机构地区:[1]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出  处:《哲学分析》

年  份:2014

卷  号:5

期  号:4

起止页码:3-22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NSSD、RWSKHX、普通刊

摘  要:著名的瑞士现象学家耿宁(Iso Kern,1937—),以现象学的进路,理解并诠释阳明与阳明后学的"良知"概念,有其洞见。耿宁指出,阳明"良知"概念有前后期的演变,有其双义性,甚至有三个"良知"概念。职是之故,阳明后学对"良知"、"致良知"概念有不同诠释。本文对耿宁之说,提出不同看法:首先,阳明"良知"概念虽从孟子而来,但其含义的深化,与阳明对《大学》的诠释有关,并无前后期良知概念的双义性。其次,阳明与阳明后学对于"良知"与"见闻之知"并无歧见,二者在理论逻辑或实践逻辑上,都是不离不杂的。最后,阳明后学的问题意识在于如何"致良知",由此而有不同的异见。其中,致"良知之端"与致"良知之体"的争辩,实触及良知作为根源性实践动力之问题,值得关注。

关 键 词:耿宁  王阳明  良知 见闻之知  现象学进路  

分 类 号:B248.2]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