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机构地区:[1]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系,北京100084
年 份:2014
卷 号:28
期 号:3
起止页码:13-14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1、CSSCI、CSSCI2014_2016、NSSD、RCCSE、RWSKHX、核心刊
摘 要:笔者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关注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全会提出的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用“社会治理”一词取代“社会管理”。这两种表述各自包含着丰富的内涵,且都与“治理”有关。事实上,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的一个月,在浙江杭州召开了“纪念毛主席批示‘枫桥经验’五十周年”大会,孟建柱在讲话中便使用了“社会治理”一词,而且据说他特地停顿了一下,提醒与会者注意不是“社会管理”而是“社会治理”。笔者的问题是,党的文件中的这种措辞变化是不是很重要以及《决定》中的“治理”一词意味着什么?对于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在此笔者想借用吴国光的“文件政治”概念来说明这一点。为便于理解,可以设想一个作为理想类型的连续谱,其中的一个顶端是肆意而为的个人独裁,另一端是实行法治的民主政治,“文件政治”恰好介于两者之间,既不是西方意义上的民主法治,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人独裁,它是由少数人组成的领导集团来治理这个国家。文件具有一定程度的约束性,代表着统治集团的共识和集体意志。文件虽然不如法律那么刚性,但也不是随便而作。通常情况下,党的重要文件没有一年半载的时间是制定不出来的。确定文件主题、各种专题调查、起草之后的反复修改、征求各方意见……方方面面都要平衡。从功能替代的角度来看,中国政治的实质性过程不是在会上,而是在会前,也就是说,功夫在会前已经做足了,会议本身更多地是一个形式,也是最后一道环节,给文件披上一件合法的外衣,这与西方国家的政治过程明显不同。
关 键 词:社会治理 三中全会 社会管理 西方国家 学习 社会主义制度 民主政治 民主法治
分 类 号:D035[政治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