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淮河下游连续雾-霾及转换成因分析  ( EI收录)  

Study on the formation and the cause of the fog-haze transformation in the lover reaches of Huaihe River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刘端阳[1] 濮梅娟[2] 严文莲[2] 谢真珍[3]

机构地区:[1]江苏省无锡市气象局,江苏无锡214101 [2]江苏省气象台,江苏南京210008 [3]江苏省淮安市气象局,江苏淮安223001

出  处:《中国环境科学》

基  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130111);江苏省气象局重点项目(KZ201405);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重大研究(BE201277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40042;41275151);无锡市科技发展资金社会发展项目(CSE11N1301)

年  份:2014

卷  号:34

期  号:7

起止页码:1673-1683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11、CAB、CAS、CSA、CSA-PROQEUST、CSCD、CSCD2013_2014、EI(收录号:20143218028592)、IC、INSPEC、JST、RCCSE、SCOPUS、WOS、ZGKJHX、ZR、核心刊

摘  要:利用边界层探空资料、地面气象要素及污染物资料,研究了2012年6月中上旬淮河下游一次连续多日大范围雾-霾天气的雾-霾转换过程及成因.结果表明:近地面静小风为雾-霾长时间维持提供良好动力条件,边界层中低层维持的近中性层结或逆温层结创造良好热力条件,秸秆燃烧提供凝结核条件;雾和霾过程中风速下降伴随着能见度降低,风速增大则伴随着能见度升高.中度以上霾的形成和发展都伴随着空气比湿增大,霾向雾转换过程中比湿下降.比湿越大雾-霾持续时间越长,雾前比湿越高雾中最低能见度越低.能见度与SO2浓度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42)、与PM2.5和PM10浓度呈反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49和-0.56);雾-霾过程中上风向SO2、NO2浓度高于下风向2倍左右,下风向NO和PM10浓度高于上风向1.5倍左右,出现污染物转化.

关 键 词:浓雾 雾-霾转换  秸秆燃烧 逆温 污染物

分 类 号:X513.1] X16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