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诠释学:从主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    

Hermeneutics:from inter-sub object to inter-subject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潘德荣[1]

机构地区:[1]安徽师范大学经济法政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出  处:《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基  金:.NULL.

年  份:2002

卷  号:30

期  号:3

起止页码:273-277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NSSD、RCCSE、RWSKHX、ZGKJHX、普通刊

摘  要:现代诠释学各流派之间的的差异,根源在于对诠释的目标、诠释的主体与对象及其关系上的认识差异。对诠释的主体性的安顿乃是诠释学研究所关注的焦点。在现代诠释学形成之前,因强调解释的客观性而要求排除理解过程中的主观性因素。施莱尔马赫与狄尔泰继承了这一观点,并且为保证理解的准确性与和谐一致性,将心理学引入了诠释学。理解被视为主观地重建客观的过程。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变革使诠释学摆脱"客观知识"的束缚而彻底转向"意义"问题提供了本体论基础,诠释学本身也由理解的方法理论扩展为本体论学说。理解不惟是把握文本的方式,而且直接就是人的存在状态。伽达默尔的对话理论最终将被理解对象主体化,完成了诠释学从传统的注重"主-客体"关系的认知模式到"主体间"的理解模式的转化。

关 键 词:主体间性 文本 理解  语言

分 类 号:B016] B506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