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超临界CO_2再压缩/再热燃煤发电系统热力循环  ( EI收录)  

Thermodynamics analysis of S-CO_2 recompression-reheating cycle for coal fired power plant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孙恩慧[1] 郑雅文[1] 王鸽[1] 徐进良[1]

Enhui Sun;Yawen Zheng;Ge Wang;Jinliang Xu(Beijing Key Laboratory of Multiphase Flow and Heat Transfer for Low Grade Energy Utilization,School of Energy,Power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Beijing 102206,China)

机构地区:[1]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低品位能源多相流与传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06

出  处:《科学通报》

基  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B060180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8ZD02;2018QN042)资助

年  份:2019

卷  号:64

期  号:2

起止页码:234-244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7、CAS、CSA-PROQEUST、CSCD、CSCD2019_2020、EI、IC、JST、MR、RCCSE、WOS、ZGKJHX、核心刊

摘  要:煤在我国处于基础能源地位,发展变革性燃煤发电技术具有重要意义.与超临界水蒸气朗肯循环相比,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布雷顿循环具有效率高及系统紧凑等优点,是未来动力循环的发展方向,但S-CO_2燃煤发电面临循环构建、锅炉压降及烟气余热吸收等关键难题.为此,本文发展了热力学、CO_2流动传热及烟气余热能量分布综合模型,研究了S-CO_2再压缩/再热燃煤发电系统热力学特性,首次发现热效率曲线对于一次再热和二次再热出现交叉,进而提出了S-CO_2循环采用一次再热或二次再热的筛选准则.针对锅炉烟气余热吸收问题,本文通过揭示主蒸气温度和压力间的内在关系,提出了调节主蒸气压力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吸收烟气余热,但受材料耐压极限所制约,因而本文在S-CO_2再压缩/再热循环基础上,引入烟气冷却器,以解决烟气余热吸收问题,给出了烟气冷却器与热力系统间的最佳集成模式,所构建的燃煤发电系统热效率达50.82%,锅炉效率达94.43%.本文为发展S-CO_2燃煤发电系统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关 键 词: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  燃煤发电 烟气余热 烟气冷却器  

分 类 号:TM62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