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大别造山带地壳泊松比结构与超高压变质带——来自宽角反射与近垂直反射剖面的启示    

Poisson's Ratio Structure of the Crust and UHP Metamorphic Zone in the Dabie Orogenic Belt——A Suggestion from Wide-angle and Subvertical Seismic Reflection Sounding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李英康[1] 董树文[2] 张中杰[3] 高锐[4] 卢德源[4]

机构地区:[1]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研究所,北京燕郊101601 [2]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100037 [3]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101 [4]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

出  处:《地质论评》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9825108);国土资源部中国三维岩石圈专项计划(编号200010101)

年  份:2002

卷  号:48

期  号:1

起止页码:15-23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00、CAS、CSA-PROQEUST、CSCD、CSCD2011_2012、GEOREFPREVIEWDATABASE、JST、RCCSE、ZGKJHX、ZR、核心刊

摘  要:综合宽角反射、近垂直反射的探测结果和有关地质资料,对大别造山带地壳结构和超高压变质带研究显示:大别造山带地壳具有层块结构特征。沿安义—庄墓剖面,上地壳有7个弹性块体,中地壳有5个,下地壳有4个。扬子与华北地块的主缝合带是超高压变质带,扬子地块与大别造山带的现今分界线是与郯庐断裂相交的太湖—马庙断裂,磨子潭—晓天断裂是大别造山带的北界,北淮阳构造带呈楔状向下插入,它与华北地块的分界是肥中断裂。郯庐断裂在中、上地壳近于直立,下地壳向西倾斜。超高压变质带的厚度为5~7km,产状向北插入到北大别块体之下,折返过程是构造就位,不是大别山的均匀抬升,折返的主运动面是水吼—五河高温剪切带。

关 键 词:大别造山带 弹性特征  层块结构  超高压变质带 缝合带 地壳结构

分 类 号:P542.2]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