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非人灵长类动物性皮肤的意义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张耀平[1] 严清明[1]

机构地区:[1]中国实验动物云南灵长类中心

出  处:《野生动物》

年  份:1990

期  号:1

起止页码:20-21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普通刊

摘  要:早在本世纪30年代就开始研究灵长类动物的性皮肤,但多数偏重于形态学、解剖学和生理学方面的研究。而近年来有了新的发展,研究着重于探讨性皮肤的起源,进化历史以及机能意义等。所谓性皮肤,一般指雌性动物的性皮肤,而雄性动物的性皮肤研究得不多。但是,什么是性皮肤,至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Zuckerman等(1938)把性皮肤描述为“对雌性激素的刺激报以颜色或肿胀反应表现的任何部位的皮肤。”由此可知,性皮肤的表现有赖于雌性激素,换言之,它的基础是雌性激素的作用。在许多旧大陆猴和黑猩猩中,通常性皮肤局限于生殖部位和臀部,但是在某些种类,如山魈(Mandrillus sphinx)出现在面部,狮尾猴(Thero pithecus gelada)则出现在胸部。

关 键 词:灵长类动物 性皮肤  机能  性信号  

分 类 号:Q959.848] Q491.5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