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经筋病中医病理机制理论探讨    

Investigation on Pathological Mechanism of Meridian Sinew Disease Theory of TCM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程永[1] 王竹行[2] 唐成林[3] 余曙光[4]

机构地区:[1]重庆市渝北区中医院,重庆401120 [2]重庆市中医院,重庆400021 [3]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重庆401331 [4]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2

出  处:《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基  金:重庆市中医药高级人才培养项目;重庆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项目(2010-2-91)

年  份:2014

卷  号:16

期  号:6

起止页码:101-108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CAB、CAS、IC、RCCSE、ZGKJHX、普通刊

摘  要:目的:探讨中医经筋病理机制并探究外周经筋病理三期针刺方法。方法:从现代文献、《内经》结合临床实践进行研究。文献方面,从经筋理论临床运用、经筋理论病理研究、经筋实质等进行研究;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结合《内经》相关条文,提出对经筋实质指向与模型建构、经筋病理过程假说(分外周经筋病理与中枢经筋病理两大部分),并结合临床实践,对上述病理过程进行验证。结果:经筋临床运用方面主要集中在筋肉系统与神经系统,对经筋病理研究方面十分薄弱,经筋实质主要集中在筋肉系统学说、神经学说、神经筋肉统一学说等方面;而笔者提出的经筋实质:中枢经筋(手阳明经筋头部相交与足少阳经筋维筋相交)在脑内,为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周经筋主要为筋肉系统;外周经筋病理三期过程即"瘀沫期""筋膜拘挛期""筋结病灶形成期"等假说,经临床验证有其合理性。对外周经筋病进行三期分治(瘀沫期采用毫针温针经脉压痛点针刺法、筋膜拘挛期采用小针刀与刺络放血减张法、筋结病灶形成期采用粗银质针温通"解结"法治疗)提高了临床疗效;中风病"中枢经筋"病理过程早期为"热毒水瘀"的"级联形成"与中后期"痰瘀水"胶结;中风病痉挛性运动障碍从经筋病理角度进行治疗主要有4个方面:①益气血、生髓充脑、温通经络;②通调跷脉;③温通督脉;④调理经筋——温通解结与神经干刺激法。结论:笔者提出的经筋实质假说与外周经筋病三期病理过程假说具有理论意义与临床现实意义,值得观注与进一步研究。

关 键 词:经筋理论 临床运用  实质  经筋生理  病理 外周经筋病  三期病理机制  针刺法 中风病 痉挛性运动障碍  

分 类 号:R228]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