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DTI及DTT技术与NIHSS评分系统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评价中的对比研究    

DTI and DTT Compared with NIHSS Scoring System in Evaluation of Prognosis In Acute Ischemic Cerebral Infarction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张步环[1] 王宏[1] 贾文霄[2] 邓佳敏[2]

机构地区:[1]武警总医院核磁共振科,北京100039 [2]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乌鲁木齐830000

出  处:《临床放射学杂志》

年  份:2014

卷  号:33

期  号:6

起止页码:812-817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1、CSCD、CSCD2013_2014、JST、ZGKJHX、核心刊

摘  要: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及白质纤维束成像(DTT)技术与NIHSS评分系统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判断评价中的优势,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对34例患者[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龄35—73岁,平均(58±2.4)岁]在急性期(发病时间〈72h)行1.5T常规头颅MR常规检查,同期行DTI及DTT成像,根据白质纤维束(CST)与梗死灶的关系分为相邻、部分穿过及完全穿过3组,将其功能结局分别预测为痊愈、部分恢复及瘫痪并作为预测理论值(100%);患者就诊或入院时或在发病24h内采用NIHSS评价脑梗死的严重程度,根据严重程度(〈6分;6~16分及〉16分)将34例患者分为3组,将其功能结局分别预测为痊愈、部分恢复及瘫痪并作为预测理论值(100%)。最后通过随访并对所有的患者进行肌力测试(MMT),将结果作为预后评价的实际值与上述理论值作一对比并进行评价,判断二者符合率。结果34例患者的NIHSS评分范围为2~30分,其中6例痊愈者平均评分为(4.13±1.356)分;13例部分恢复者平均评分为(11.47±3.067)分,15例瘫痪者平均评分为(23.09±4.482)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比较两个分组方法所得的实际值的符合率,结果显示采用梗死灶与CST关系进行分组所得实际值的符合率较NIHSS评分分组所得实际值的符合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梗死灶与CST关系进行分组所得实际值的符合率较NIHSS评分分组所得实际值的符合率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随着NIHSS评分分值的升高,脑梗死患者的肢体瘫痪危险度增加。

关 键 词:急性脑梗死  脑卒中评分  扩散张量成像 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预后

分 类 号:R743.3] R445.2[临床医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