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空心村问题研究进展与成果综述    

A Literature Review on Hollow Villages in China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姜绍静[1] 罗泮[2]

机构地区:[1]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山东烟台264670 [2]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100083

出  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年  份:2014

卷  号:24

期  号:6

起止页码:51-58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1、CSSCI、CSSCI2014_2016、JST、NSSD、RCCSE、RWSKHX、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作为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空心村研究近年来开始活跃,产生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依据已有的空心村研究,文章采用文献法从空心村界定、空心村的形成机制、空心村形成的影响因素、空心村造成的负面影响、空心村的调控对策等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回顾和整理,并对当前空心村研究的拓展提出新的看法。文章认为:空心村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变迁的阶段性外在表现,"空心"并不一定是一种空间形态,而是土地、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等各要素偏离和谐"运行轨道"的结果,是农村多要素"空心"的综合,是农村社会"生态失衡"的体现,是未来新型农村的孕育者。空心村的界定具有客观性、相对性和关联性特征。为了治理空心村,我们需要将目光从"土地"转移到"农民"身上,以人为本,将"增加农民福利作为空心村治理的最终目标",实现农村的顺利转型;而不是以治理空心村之名攫取农村土地用于城市建设,更不是将农民赶上楼。研究表明,现有研究从内容和方法上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化:空心村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采用多学科视角从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各方面进行多维度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基于社区的微观层面研究能够更加深入细致地反映出空心村的形成机制、变迁逻辑、社会影响、治理方式等,可以作为空心村进一步研究的重要手段;农民对空心村的治理意愿、自主实践等是空心村研究中最具生命力的呐喊,在空心村研究中需要引入农民视角;制定空心村的量化指标体系是深入研究空心村的基础,能够保障国家政策有明确的施用对象,在制定空心村指标体系时,可以借鉴贫困指数、人类发展指数等较为成熟的指数编制方法。

关 键 词:空心村 农村社会变迁 治理  综述  

分 类 号:F30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