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效应的实验研究    

Association between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time and 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hind limb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rats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司小毛[1,2] 仇鹏[1] 朱化刚[1] 余康敏[1] 查斌山[1] 谢文涛[1] 李俊[1]

机构地区:[1]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合肥230022 [2]安徽省南陵县中医院普外科,南陵241300

出  处:《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基  金:安徽省卫生厅医学科研项目(编号:2010B17)

年  份:2014

卷  号:49

期  号:5

起止页码:569-571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1、CAS、CSA-PROQEUST、IC、JST、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不同时间方案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差异性,选择合理的缺血预处理时间。方法 4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A组,仅行开腹,分离腹主动脉不阻断);缺血再灌注组(B组,夹闭腹主动脉缺血2 h后再灌注2 h);C、D、E组:分别阻断腹主动脉1、5和10 min,再灌注1、5和10 min,重复3个循环后进行2 h缺血2 h再灌注。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观察各组氧化/抗氧化指标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差异性。结果 D组SOD活性升高、MDA含量下降,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改变更明显,和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C、D、E组的IL-6、TNF-α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的各炎症因子水平最高,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缺血时间与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在一定时间窗内呈平行关系,预缺血并无明显抗炎作用,过长时间预缺血甚至能导致全身性炎症反应;5 min/3个循环缺血预处理方案较为适宜。

关 键 词:大鼠  肢体 缺血再灌注 缺血预处理 保护机制  

分 类 号:R364.12] R364.5[基础医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