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江苏省土壤有机质含量时空变异特征及驱动力研究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ITS DRIVING FORCE IN JIANGSU PROVINCE,CHINA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机构地区:[1]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 [2]安徽理工大学测绘学院,安徽淮南232001 [3]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南京210042
基 金: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010DFB24140);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子课题项目(XDA0505050303)资助
年 份:2014
卷 号:51
期 号:3
起止页码:448-458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1、CAB、CAS、CSCD、CSCD2013_2014、IC、JST、RCCSE、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土壤有机质(SOM)含量是估算土壤碳储量、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研究SOM时空演变对评估区域土壤同碳潜力,实现土壤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苏省为例,利用全围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和2006年采样数据,基于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对比研究了1980—2006年全省范围内表层(0~20cm)SOM含量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980年和2006年江苏省SOM平均含量分圳为16.55±8.50gkg-1和18.31±8.32gkg,变异系数分别为51.36%和45.44%。两个时期SOM的变异函数均符合指数模型,块金系数南51.85%增加为56.52%,变程由71.55km减少至37.83km,SOM含量的空间自相天性减弱,自相关距离减小。1980—2006年,SOM含量空间分布呈现m北增南减,沿江平原增,宁镇丘陵减,滨海平原基本持平的空间格局,增加幅度由北向南逐渐减小。SOM含量的初始值影响其空间格局的演变,总体上呈现初始SOM含量的高值降低、低值增加的趋势。肥料的大量使用在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也增加了作物残茬和根系的生物量;秸秆还田的大力推行,使得大量的有机物质进入土壤,促进了SOM的累积。不同的土地利用变化对SOM含量变化的作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成水田、旱地和林地促进了SOM的增加,而转变成荒地后导致SOM含量下降。
关 键 词:土壤有机质 时空变异 地统计学 江苏省
分 类 号:S159]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