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斑茅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及遗传多样性    

Phenotypic traits and genetic diversity of Erianthus arundinaceum germplasm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徐超华[1,2] 陆鑫[1,2] 马丽[1,2] 刘新龙[1,2] 刘洪博[1,2] 苏火生[1,2] 林秀琴[1,2] 蔡青[1,2,3]

机构地区:[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云南开远661699 [2]云南省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云南开远661699 [3]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23

出  处:《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基  金:农业部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项目(NB2013–2130135–30);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重点项目(2006C0013Z);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平台项目(2012–044);甘蔗抗旱育种技术研究与种质改良项目(2012HA001)

年  份:2014

卷  号:40

期  号:2

起止页码:117-121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1、CAB、CAS、CSCD、CSCD2013_2014、INSPEC、JST、RCCSE、ZGKJHX、ZMATH、核心刊

摘  要:为有效评价和利用斑茅种质资源,挖掘其优良性状,以162份斑茅种质资源(云南74份,福建15份,贵州19份,海南18份,四川14份,江西10份,广东4份,广西4份,浙江4份)为研究材料,对其表型性状及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表型性状分析结果表明:①斑茅种质资源质量性状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整体偏低,其中,福建斑茅的(0.762 4)最高,广西斑茅的(0.294 2)最低;②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较丰富,其中,云南地区的变异系数(32.15%)最大,广西地区的(14.95%)最小;③海拔高度与锤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纬度与株高呈极显著负相关。遗传分化系数和基因流结果显示,斑茅种质资源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采集地内部,群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基因交流,遗传结构分化不明显。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与采集地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关 键 词:斑茅 表型性状 遗传多样性  

分 类 号:S566.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