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工程实践能力指向与创新能力形成机理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卢艳青[1] 李继怀[2] 王力军[3]

机构地区:[1]辽宁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辽宁鞍山114051 [2]辽宁科技大学高教研究室,辽宁鞍山114051 [3]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136

出  处:《黑龙江高教研究》

基  金: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冶金学’教学改革研究"(编号:JG11DB141);2012年度辽宁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冶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辽教发〔2012〕130号);2012年度辽宁省校企协同创新工程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研究与实践试点项目"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辽教发〔2012〕128号)

年  份:2014

卷  号:32

期  号:1

起止页码:144-146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1、CSSCI、CSSCI_E2014_2016、NSSD、RCCSE、RWSKHX、核心刊

摘  要:在世界工程教育理性回归的大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第一高等工程教育大国,于2007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修正工程教育的过度学科化倾向,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在分析了"卓越计划"的特点与措施的基础上,阐释了工程实践能力的主要指向,对卓越工程人才的个人素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管理能力及经验积累的内涵做了解读,构建了卓越工程人才创新能力形成模型,给出了创新能力形成函数,厘清了创新能力形成机理。

关 键 词:工程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  能力指向  形成机理  

分 类 号:G646]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