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长白山西侧哈泥沼泽表面湿度的多指标记录及其可能的驱动因素    

A MULTI-PROXY RECORD OF SURFACE WETNESS IN HANI MIRE OF WEST CHANGBAISHAN MOUNTAIN AND ITS POSSIBLE DRIVERS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赵红艳[1,2,3] 李鸿凯[1,2,3] 韩毅[1,3] 卜兆君[1,2,3] 王升忠[1,2,3]

机构地区:[1]东北师范大学国家环境保护湿地生态与植被恢复重点实验室,长春130024 [2]东北师范大学植被生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春130024 [3]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泥炭沼泽研究所,长春130024

出  处:《第四纪研究》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971036和41001121);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0130101081JC)共同资助

年  份:2014

卷  号:34

期  号:2

起止页码:434-442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1、CAS、CSCD、CSCD2013_2014、JST、RCCSE、WOS、ZGKJHX、ZR、核心刊

摘  要:本文采用半定量化的植物大化石技术、腐殖化度分析和烧失量方法,重建长白山地哈泥沼泽表层50cm湿度变化过程,探讨控制沼泽表面湿度变化的主导因素,并试图揭示该地过去175年的气候变化,考察植物大化石在大陆性气候下的敏感性。根据^(210)Pb技术和AMS^(14)C定年法确定剖面年代。结果表明,哈泥沼泽表层50cm以泥炭藓泥炭为主,植物大化石除趋势分析揭示植被演替是由水位变化造成的,且3种指标揭示的哈泥沼泽表面湿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从0~22cm(约公元1983~2008年)表面湿度明显偏大;22~34cm(约1925~1982年)处于干燥时期;34~50cm(约1834~1924年)沼泽表面湿度较高。通过与最近的靖宇站的气象数据和长春地区的湿润指数对比,发现3种指标重建的表面湿度与降水数据或者湿润指数比较吻合,与温度关系次之,沼泽表面湿度增大发生在夏季降水和年降水均高的年份。由此推测,降水可能是引起沼泽表面湿度变化的主要因素。结论也说明植物大化石和腐殖化度在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对沼泽表面湿度变化仍然反应敏感。

关 键 词:气候代用指标 植物大化石  腐殖化度 烧失量 除趋势对应分析 泥炭

分 类 号:P941.78[地理科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