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生物质炭修复后污染土壤铅赋存形态的转化及其季节特征    

Speciation and Season Change Characteristic of Lead in Contaminated Soil with Biochar Amendment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崔立强[1] 杨亚鸽[1,2] 严金龙[1] 丁成[1]

机构地区:[1]盐城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盐城224051 [2]江苏大学环境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出  处:《中国农学通报》

基  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2011年农业领域)";盐城工学院人才引进项目"稻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物炭修复机制"(kjc2012022)

年  份:2014

卷  号:30

期  号:2

起止页码:233-239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CSCD、CSCD_E2013_2014、RCCSE、ZGKJHX、普通刊

摘  要:为了解农田土壤污染典型重金属铅的赋存形态对生物质炭修复措施的响应,以不同生物质炭施用量修复铅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BCR 3步连续提取法对2010—2012年土壤中铅的形态分布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探讨铅污染稻田生物质炭修复的稳定机制。结果表明:生物质炭施用后,土壤pH和有机质(SOM)分别升高了0.11~0.65个单位和16.0%~51.2%。土壤中铅元素赋存形态中,酸溶态、还原态和氧化态组分显著降低并向残渣态转化,譬如2010年小麦季,施用生物质炭后,三者分别降低了5.3%~25.0%、9.8%~22.3%和40.8%~43.5%;而残渣态铅含量升高了7.8%~16.1%,但小麦季及水稻季的响应有所差异,4个形态的各个处理2011年小麦季显著高于2010年水稻季9.1%~28%,原因在于不同水分条件导致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铅的各赋存形态与土壤pH及SOM值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生物质炭本身含有的大量碱性物质及羟基、羧基等有机官能团可通过络合、沉淀等化学机制有效实现土壤中铅的固定,说明生物质炭的施用可有效降低铅元素的生物可利用性和生态毒性,为重金属土壤污染的修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 键 词:生物质炭 铅  BCR 水稻土 修复  

分 类 号:X53]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