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2013年1月我国中东部强霾污染的数值模拟和防控对策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王自发[1] 李杰[1] 王哲[1] 杨文夷[1] 唐晓[1] 葛宝珠[1] 晏平仲[1] 朱莉莉[1] 陈学舜[1] 陈焕盛[1] 王威[1] 李健军[2] 刘冰[2] 王晓彦[2] 汪巍[2] 赵熠琳[2] 鲁宁[2] 苏德斌[3]

机构地区:[1]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2]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质量监测预报预警中心,北京100012 [3]北京市气象局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北京100089

出  处:《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基  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编号:XDB05030200;XDB050301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275138)资助

年  份:2014

卷  号:44

期  号:1

起止页码:3-14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1、CSCD、CSCD2013_2014、JST、PA、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利用自主研制的嵌套网格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模式(NAQPMS)模拟研究2013年1月我国中东部的持续强灰霾天气,初步评估灰霾天气下大气细颗粒物(PM2.5)时空分布特征、传输规律和防控力度.结果表明:这一模式能够合理反映灰霾天气下中东部PM2.5,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发现静稳天气京津冀地区仍旧存在显著的区域输送,并直接造成京津冀地区PM2.5浓度的累积,来自区域外的跨城市群输送对京津冀PM2.5浓度贡献为20%-35%,区域内输送的贡献为26%-35%,两者之和与局地污染源贡献相当.针对这次强霾的控制试验表明,当京津冀周边区域省份污染源不控制,河北、天津和北京的污染物排放需要消减90%,90%和60%以上才能实现京津冀区域PM2.5达标(二级标准),表明京津冀灰霾污染防控不仅需要重视区域内的联防联控,同时也需要其他城市群的协同控制.气象一大气污染双向反馈机制对强霾的形成也有非常重要影响,可使京津冀部分地区细颗粒物月均浓度增加30%,忽视这种耦合作用会导致模式对重污染期间污染物浓度的低估.

关 键 词:区域灰霾  区域输送  气象-污染反馈  机制灰霾防控  

分 类 号:X513]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