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三种无创正压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初始治疗中应用的随机对照研究
Application of three kinds of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as a primary mode of ventilation in premature infants with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机构地区:[1]东南大学附属徐州医院儿科,221009 [2]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儿科
年 份:2014
卷 号:52
期 号:1
起止页码:34-40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1、CAS、CSCD、CSCD2013_2014、EMBASE、IC、JST、PUBMED、RCCSE、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目的比较三种无创正压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初始治疗中的应用。方法2011年12月至2013年3月东南大学附属徐州医院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符合人选标准的RDS早产儿107例,给予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拔管,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经鼻持续气道正乐(NCPAP)通气(39例)、双水平气道止压(BiPAP)通气(35例)、同步双水平气道正压(SBiPAP)通气(33例)。根据经皮血氧饱和度或血气分析调整吸人氧浓度(FiO2)等参数,记录各种参数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止压通气24h时FiO2值为主要指标,选择χ2检验、秩和检验、单向方差分析最小显著差值法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两相关样本的Wilcoxon秩和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BiPAP组和SBiPAP组正压通气后12~24h二氧化碳分压(PaCO2,单位mmHg,1mmHg=0.133kPa),氧合指数及24h时FiO2均低于NCPAP组(44±9和45±9比50±9,2.76±0.96和2.79±0.60比3.24±0.72.0.34±0.10和0.35±0.07比0.39±0.07,F=4.456、5.146、4.123,P=0.014、0.007、0.019);前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通气后12~24h呼吸指数、腹胀、无创正压通气成功者持续通气时间、无创正压通气失败需要捕管进行有创通气的比例、气漏综合征、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室周同一脑室内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出生36h后死亡或自动出院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创正压通气失败相关因素包括性别,胎龄,分娩前24h到7d孕母是否使用过激素,出生体重4项[OR(95%CI):14.120(1.135,175.662),2.862(1.479,5.535),61.084(3.115,1198.031),8.306(1.488,46.383)]。结论在早产儿RDS初始治疗中,采用
关 键 词:连续气道正压通气 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 婴儿 早产 随机对照试验
分 类 号:R722.6]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