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中国生态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化研究    

Research on Regional Disparity and Dynamic Evolution of Eco-efficiency in China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成金华[1] 孙琼[1] 郭明晶[1] 徐文赟[2]

机构地区:[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出  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的区域差异与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研究"(编号:11&ZD040);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我国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编号:11BKS045);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我国生态文明区域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编号:12CKS022);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编号:CUGW130219;H2013002A);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工作项目(编号:1212011220302)

年  份:2014

卷  号:24

期  号:1

起止页码:47-54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1、CSSCI、CSSCI2014_2016、JST、NSSD、RCCSE、RWSKHX、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采用2000-2011年的统计数据,首先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对中国30个省份的生态效率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中国省域生态效率的演化格局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此来探寻影响中国生态效率区域差异变化的空间机制。研究表明:我国生态效率平均水平处于0.854-1.050之间,整体呈现波动性变化趋势。从区域层面看,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2000-2011年生态效率的平均值依次为1.821,0.559和0.381,生态效率呈现由沿海向内陆、由东部向中西部递减的格局,具有明显的"俱乐部收敛"现象。从省级层面看,生态效率较高的省区集聚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生态效率较低的省区则集中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从全局空间自相关来看,2000-2011年中国各省份生态效率的全局Moran’s I值均显著为正(指数取值范围在0.236-0.400之间),表明中国各地区生态效率呈现出正的空间相关性特征,存在较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近邻效应显著;从局域空间自相关来看,80%左右的省份表现为在地理空间上显著的空间正相关(H-H集聚和L-L集聚),其中H-H集聚的沿海地区已成为中国生态效率的重要增长极,有着较强的正向辐射效应,有向周围扩散的趋势,而位于L-L集聚区的西部、中部地区的大部分省区及东北三省则在空间分布上较稳定。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政策建议: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巩固节能减排效果;二是把握区域发展特征,因地制宜促进发展;三是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寻求区域协调发展新渠道。

关 键 词:生态效率 区域差异  超效率DEA 空间自相关分析  

分 类 号:F205]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