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页岩气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发育控制因素——以川南—黔北XX地区龙马溪组为例 ( EI收录)
Micro-pores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Control Factors of Shale Gas Reservoir:A Case of Longmaxi Formation in XX Area of Southern Sichuan and Northern Guizhou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机构地区:[1]中国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四川成都610041 [2]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500 [3]中国石油浙江油田分公司,浙江杭州310023
基 金:四川省重点学科建设基金项目(编号:SZD0414);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优先发展领域)(编号:20125121130001)联合资助
年 份:2013
卷 号:24
期 号:5
起止页码:1048-1059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1、CAS、CSCD、CSCD2013_2014、EI(收录号:20135217140766)、IC、JST、PA、RCCSE、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利用扫描电镜以及比表面积分析仪产生的试验数据、吸附脱附曲线对页岩气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微观孔隙结构的系统研究表明,川南—黔北XX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储集空间多样,包括残余原生粒间孔、晶间孔、矿物铸模孔、次生溶蚀孔、黏土矿物间微孔、有机质孔以及构造裂缝、成岩收缩微裂缝、层间页理缝、超压破裂缝等基质孔隙和裂缝类型。发现研究区龙马溪组泥页岩比表面积和孔体积都较大且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并认为微孔隙越发育,泥页岩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越大,越有利于泥页岩对页岩气的吸附储集。建立了泥页岩的孔隙模型,并利用吸附脱附曲线分析了研究区龙马溪组泥页岩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指出研究区龙马溪组泥页岩以极为发育的微孔为主,其中为泥页岩提供最大量孔体积和表面积的孔隙主要为Ⅲ类细颈瓶状(墨水瓶状)孔和Ⅰ类开放透气性孔。认为有机碳含量、伊/蒙间层矿物含量以及热演化程度是控制研究区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主要因素。
关 键 词:页岩气储层 储集空间类型 微观孔隙结构 控制因素 龙马溪组 川南-黔北XX地区
分 类 号:TE132.2]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