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从网络象征符到社会象征系统——解析网络语言的社会影响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邹军[1]

机构地区:[1]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系

出  处:《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手机舆情形成机制及应对研究"(项目编号:11BXW043);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手机舆情生成及治理研究"(项目编号:10TQB004);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跨学科重大项目"中国网络舆论环境变迁与网络传播规制变革研究"(项目编号:KXK1001)的研究成果

年  份:2013

卷  号:35

期  号:9

起止页码:63-65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1、CSSCI、CSSCI2012_2013、NSSD、RCCSE、RWSKHX、SKJJZZ、ZGKJHX、核心刊

摘  要:网络语言作为网络交流环境中的符号系统,近年来通过网络热词这一表现形式,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典型的社会舆论特征,进而进入大众话语,成为社会象征系统的一部分。本文从詹姆斯·斯科特的"隐藏的文本"概念出发来分析这一现象,认为草根群体在网络空间的"内部"表达,能透过网络传播从虚拟空间走向现实社会,改变了过去社会热词多由执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官方权力打造的局面,这是网络话语权争斗的结果。以社会草根群体为主体创造的网络热词登堂入室,体现了网络语言的社会影响,标志着社会象征系统开始进入网络时代。

关 键 词:网络语言 网络热词 象征符  “隐藏的文本”  

分 类 号:H136[中国语言文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