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结合有机碳的影响    

Effect of Land Use Patterns on Soil Aggregate Stability and Aggregate-associated Organic Carbon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张曼夏[1,2] 季猛[3] 李伟[1] 刘华存[4] 王彦杰[1] 张林[1] 潘开文[1]

机构地区:[1]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41 [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3]邛崃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成都611530 [4]邛崃市国有林场,成都611530

出  处:《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01146;31100350)资助~~

年  份:2013

卷  号:19

期  号:4

起止页码:598-604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11、CAS、CSCD、CSCD2013_2014、IC、JST、PROQUEST、RCCSE、SCOPUS、WOS、ZGKJHX、核心刊

摘  要:弄清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及其有机碳的变化,可为协调区域土地利用和土壤碳库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选取成都市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主要造林树种巨桉和水杉人工林,以及马尾松天然次生林和临近坡耕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对0-20 cm、20-40 cm和40-60 cm不同土壤层次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结合有机碳分配与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均以大团聚体(>0.25 mm)的含量在土壤团粒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且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随团聚体粒径的增大而减小.农地转变为林地后,>0.25 mm粒径土壤团聚体含量、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以及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有所增加.其中,团聚体有机碳尤以在0-40cm土层>2mm粒径中的含量增加倍数为大.相比农耕地,马尾松天然次生林、巨桉和水杉人工林各土层土壤>2 mm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占总有机碳储量比例增加了5.96%-47.57%,而<0.053 mm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占总有机碳储量比例减少了0.95%-33.28%.0-6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总有机碳储量以马尾松天然次生林最高,而农耕地为最低.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退耕还巨桉和水杉林增加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储量,但与天然林次生林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关 键 词:退耕还林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团聚体 团聚体结合有机碳  

分 类 号:S152.4] S153.6]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