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不同秸秆覆盖模式下农田土壤水温效应研究    

Effects of Different Modes of Cropping Systems Using Straw Mulch on the Soil Temperature and Soil Water on the Weibei Highland Region of China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蔡太义[1,2] 陈志超[1] 黄会娟[3] 黄耀威[4] 张合兵[1] 刘昌华[1] 贾志宽[2]

机构地区:[1]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河南焦作454000 [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陕西杨凌712100 [3]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河南焦作454000 [4]河南省农业厅,郑州450008

出  处:《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基  金:国土资源部软科学研究项目资助(201343);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项目(MTKJ2010-377);河南理工大学博士基金(B2012-005)和博士后基金项目;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项目(JYB2013260);河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基金项目(2013YJ08)

年  份:2013

卷  号:32

期  号:7

起止页码:1396-1404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11、CAB、CAS、CSA、CSA-PROQEUST、CSCD、CSCD2013_2014、IC、JST、PROQUEST、RCCSE、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为探明不同秸秆覆盖模式下农田土壤温度和水分的效应问题,于2007—2010年在陕西合阳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农试验站,以不覆盖为对照(CK),设置3个水平秸秆覆盖量(4500、9000、13500kg·hm-2)在全年覆盖方式(QSM)下(分别以S1、S2和S3表示)和生育期覆盖方式(SSM)下(分别以S4、S5和S6表示)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覆盖处理在0~25cm土层的降温效应,表现为随覆盖量的增加而增大,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在0~15cm土层"低温效应"在全生育期内表现出前期大、后期小的变化趋势。0~5cm土层不同处理的地温日变化在早上6:00最低,与CK差异最小;中午14:00最高,与CK差异最大;晚上20:00介于前两者之间。QSM方式下,S1、S2和S3处理与CK相比,3个年度休闲期的0~200cm土壤贮水量分别增加7.6、10.8、12.3mm;生育期内0~2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分别高出3.9%、8.5%和11.8%。SSM下各覆盖量处理土壤温度和水分的运移规律与QSM方式相似,但均弱于后者。从水温效应综合来看,QSM覆盖方式整体优于SSM方式,尤以S2处理综合表现较优。故在渭北旱塬或其他同类生态区进行玉米整秸秆覆盖时,推荐选择QSM方式,且以9000kg·hm-2覆盖量为宜。

关 键 词:秸秆覆盖模式  土壤温度 土壤水分 渭北旱塬

分 类 号:S18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