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中国西部三维速度结构及其各向异性  ( EI收录)  

STUDY ON 3D VELOCITY STRUCTURE AND ANISOTROPY BENEATH THE WEST CHINA FROM THE LOVE WAVE DISPERSION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宋仲和[1] 安昌强[1] 陈国英[1] 陈立华[1] 庄真[2] 傅竹武[2] 吕梓龄[2] 胡家富[2]

机构地区:[1]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 [2]云南大学地球物理系,昆明650091

出  处:《地球物理学报》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年  份:1991

卷  号:34

期  号:6

起止页码:694-707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1992、CAS、CSA、CSA-PROQEUST、CSCD、CSCD2011_2012、EI、GEOBASE、GEOREFPREVIEWDATABASE、IC、INSPEC、JST、PA、RCCSE、SCIE、SCOPUS、WOS、ZGKJHX、核心刊

摘  要:本文用覆盖中国的358条勒夫面波路径资料,研究了10.45—113.80s范围内中国西部的三维SH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各构造单元的SH波速度结构均有明显的差别.作为稳定块体的塔里木盆地,壳内重力分异程度较高,上、中、下地壳厚度差别小,壳内无明显的低速层,地壳平均速度比较小;上地幔低速层埋深大且层中速度大;区内横向变化小.构造活动区如天山、青藏高原,其突出的特征是下地壳厚度大且速度大,上地幔盖层速度值相当高.这与西伯利亚、印支板块的挤压有密切的关系.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北、东边缘地区壳内存在低速层,上地幔低速层埋深浅,一些地区存在壳幔过渡层.面波各向异性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天山及印支板块北缘下存在明显的各向异性,以构造边缘地区及上地幔低速层附近最为突出.印度板块、西伯利亚板块与中国大陆间的碰撞引起强大的水平压力和一定的下插作用,是造成青藏高原隆起、地壳增厚、天山隆起的最根本的因素,同时也促成壳幔中辉石、橄榄石的定向排列和物质运移,因而出现明显的各向异性现象.

关 键 词:三维  速度结构  各向异性 中国  

分 类 号:P554]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