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我国雾-霾成因及其治理的思考  ( EI收录)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haze and fog in China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张小曳[1] 孙俊英[1] 王亚强[1] 李卫军[2] 张蔷[3] 王炜罡[4] 权建农[3] 曹国良[5] 王继志[1] 杨元琴[1] 张养梅[1]

机构地区:[1]中国气象局大气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 [2]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济南250100 [3]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北京100086 [4]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北京100190 [5]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学院,西安710055

出  处:《科学通报》

基  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1CB40340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气溶胶创新团队项目资助

年  份:2013

卷  号:58

期  号:13

起止页码:1178-1187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1、CAS、CSA-PROQEUST、CSCD、CSCD2013_2014、EI、IC、JST、MR、RCCSE、WOS、ZGKJHX、核心刊

摘  要:通过分析雾和霾与气溶胶的联系、维持机制、污染物构成及如何治理等问题,指出我国现今雾-霾问题的主因是严重的气溶胶污染,但气象条件对其形成、分布、维持与变化的作用显著.二次气溶胶(通常占我国小于10μm气溶胶质量浓度的一半以上)形成与变化受气象条件影响大,导致我国霾呈区域性分布的特点.在我国霾最为严重的华北区域,新粒子形成和老化阶段均有有机气溶胶的贡献,与有机物混合后的气溶胶潮解点提前,吸湿增长因子变小.干气溶胶粒子吸湿增长会使在高相对湿度下观测的PM2.5质量浓度"虚高";有约70%的气溶胶粒子与其他类型气溶胶内混合,高浓度矿物气溶胶与污染气体发生非均相化学反应使更多二次气溶胶形成,也使我国雾-霾问题更为复杂.还发现受气溶胶影响的低云较高云中云滴数多但有效半径小,高浓度气溶胶影响的云雾形成机制明显不同于低污染状况,在低过饱和条件下大量大于150nm粒子活化为云雾凝结核,且化学组成对活化有明显影响.由于我国气溶胶浓度水平在世界范围内较高,仅次于南亚城市,远高于欧洲和美洲的城市与城郊区域,且具有上述变化特点并与云雾的相互作用复杂,导致我国当今的雾和霾都已不是完全的自然现象,人为气溶胶粒子不仅对霾有贡献,还作用于云雾的形成.雾-霾形成后会使到达地面的辐射减少,大气层节稳定度增加,有利于气溶胶不断积聚、凝结和增长,在达到过饱和状况下还产生更多云雾滴,形成"恶性循环"的持续性雾-霾.异常的静稳天气和居高的气溶胶浓度共同造成了2013年1月6~16日我国中东部大范围、持续性雾-霾.对治理雾-霾污染的长期与艰巨性要有充分的科学判断,建议政府对能源结构调整作出抉择,且要不遗余力地对近期可以削减的污染源加大控制力度.污染控制需要区域共同参与,应有国家政策�

关 键 词:霾  雾  PM2 5  气溶胶化学组成  污染来源 控制对策  

分 类 号:X513]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