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核磁共振骨皮质成像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 EI收录)  

Review of the ultrashort echo tim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cortical bone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包尚联[1] 杜江[1,2] 高嵩[1,3]

机构地区:[1]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医学物理和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 [2]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哥分校放射学系,美国圣迭哥ca921038226 [3]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影像物理实验室,北京100191

出  处:《物理学报》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81171330);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批准号:2011CB707701);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7102102)资助的课题~~

年  份:2013

卷  号:62

期  号:8

起止页码:513-519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1、CAS、CSCD、CSCD2013_2014、EI(收录号:20131916321655)、IC、INSPEC、JST、RCCSE、SCI-EXPANDED(收录号:WOS:000319506400075)、SCIE、SCOPUS、WOS、ZGKJHX、ZMATH、核心刊

摘  要:骨质量尤其是骨皮质质量的评价方法对骨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快速老龄化,如何非侵入地获得准确实用的骨质量评价指标已成为医学物理领域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目前有多种骨质量评价方法,其中双能X射线吸收法获得的骨矿密度值是评价骨质量的现行金标准,但这个参数有明显缺陷,如不能反映骨皮质中的有机基质、微结构、孔隙度及灌注等情况,所以不能准确诊断骨质疏松和预测骨折等疾病.由于骨的磁共振信号衰减极快,所以常规磁共振成像技术不能探测到骨的信号.近年来随着理论、方法和设备的不断进步,超短回波磁共振骨成像成为可能.本文简要介绍超短回波磁共振骨成像的基础物理理论,结合作者所在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对各类定性及定量超短回波磁共振骨皮质成像新方法进行综述,总结各类方法的特点、适用范围及不足,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重点及步骤,对超短回波磁共振成像在骨质量评估方面的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关 键 词:超短回波  核磁共振成像 骨矿物密度 骨皮质

分 类 号:R445.2]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