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黔东北西溪堡锰矿的沉淀形式与含锰层位中黄铁矿异常高δ^(34)S值的成因    

Implication of the Precipitation Mode of Manganese and Ultra-high δ^(34)S Values of Pyrite in Mn-carbonate of Xixibao Mn Ore Deposit in Northeastern Guizhou Province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张飞飞[1] 朱祥坤[1] 高兆富[1,2] 程龙[3] 彭乾云[4] 杨德智[4]

机构地区:[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同位素地质重点实验室,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 [2]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 [3]中南冶金地质研究所,湖北宜昌443003 [4]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3地质大队,贵州铜仁554300

出  处:《地质论评》

基  金: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编号201011027);地质调查项目(编号1212011121069)的成果

年  份:2013

卷  号:59

期  号:2

起止页码:274-286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11、CAS、CSA-PROQEUST、CSCD、CSCD2013_2014、GEOREFPREVIEWDATABASE、JST、RCCSE、ZGKJHX、ZR、核心刊

摘  要:笔者等对黔东北松桃县的西溪堡锰矿床中锰矿石进行了元素含量分析,对含锰层位中黄铁矿进行了S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分析。锰矿石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表明,Mn是以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的形式沉淀,锰碳酸岩是在成岩过程中转化而成。黄铁矿形态学、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指示黄铁矿形成于强还原、偏碱性的成岩环境。黄铁矿异常高的δ34S值反映了新元古代间冰期海洋深部低硫酸盐浓度和高的硫酸盐细菌还原速率,表明南华纪(成冰纪)大塘坡早期阶段深部海洋并没有被完全氧化。含锰层位中黄铁矿异常高的δ34S值存在两种可能的形成机制:①在极低SO2-4浓度下,通过BSR即可产生δ34SCDT高达58.7‰的黄铁矿;②海洋深部硫酸盐虽然具有很高的δ34S值,但却并没有高达58.7‰,δ34SCDT高达58.7‰的黄铁矿的形成是BSR和H2S与MnO2之间发生厌氧歧化氧化反应两个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即在水体中SO2-4浓度极低的情况下,硫酸盐和还原产物H2S之间硫同位素分馏达到最小,H2S的δ34S值接近母体硫酸盐,BSR产生的H2S被活性铁矿物固定形成的FeS与MnO2之间发生歧化氧化反应所产生的同位素动力学分馏效应使FeS相对硫酸盐富集34S。

关 键 词:西溪堡锰矿  锰的沉淀形式  黄铁矿 硫同位素 新元古代 贵州  

分 类 号:P618.3]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