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柞蚕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BMSCs组织工程化骨修复老龄动物骨缺损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张继波[1] 杨依勇[2] 孔令菊[3] 裴丹[3] 姚素艳[4] 郑德宇[3]

机构地区:[1]吉林省东丰县中医院骨科 [2]济宁医学院附属湖西医院 [3]辽宁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辽宁锦州121001 [4]辽宁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出  处:《中国老年学杂志》

基  金:辽宁省教育厅项目(L2011144);辽宁医学院院内项目(Y2011Z022);辽宁省教育厅创新团队项目(LT2010061)

年  份:2013

卷  号:33

期  号:7

起止页码:1595-1597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1、CAB、CAS、CSA-PROQEUST、CSCD、CSCD2013_2014、IC、JST、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目的探讨柞蚕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TSF-HA-BMSCs)构成的组织工程骨对兔桡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将TSF-HA与成骨诱导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进行复合,构建新的组织工程骨。取36只12月龄老龄日本大耳白兔于左侧桡骨中段造15mm长的骨缺损区。实验分为3组(A、B、C组各12只)。A组:TSF-HA+BMSCs,B组:HA+BMSCs,C组:无支架组。分别在术后8和12 w摄取X线片,观察骨缺损区的修复及骨塑性情况,骨缺损区组织标本采取HE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比较8和12 w各组的骨修复情况。结果成功培养出了BMSCs,且细胞在材料表面生长状态良好。骨缺损修复术后8、12 w X线检测显示,A组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最好,B组次之,C组几乎没有修复作用,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表明,8 w时与B组或C组相比,A组新骨生成最多,骨修复最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 w后取桡骨观察证实:实验组支架大部分被吸收,骨折处密度增高,骨质发白,实验对照组可见部分支架未被吸收,但骨折愈合良好;空白组骨缺损处被结缔组织填充覆盖。结论 TSF-HA组织程化骨具有很好的骨缺损修复能力,有望成为新骨缺损修复的替代材料。

关 键 词:柞蚕丝素蛋白  羟基磷灰石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分 类 号:R68]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